濮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发布于:2020-05-12 16:02)


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六优四化”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规划为引导,以政策扶持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引领为载体,以行政推动作保障,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三链”同构示范区、产业强镇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创建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四化”同步、三产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三农”发展的新常态,有效促进我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着力打造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全产业链的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营养、安全”的发展方向,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二)坚持区域化布局。依据县域农业资源分布,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载体,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区、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按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点、线、面同步推进工作思路,着力“点”的建设,推进区域内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推动区域内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化原料基地建设;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水平。

(三)坚持绿色品牌化经营。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基地认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深入挖掘品牌文化,讲好品牌故事,打造一批区域农业知名品牌。 

(四)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充分调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产业带贫机制。以特色产业为主导,因地制宜发展农民普遍认可、有利于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带动脱贫效果好、有市场开拓潜力的特色产业项目,实现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打造巩固脱贫成效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打造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120万亩,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三链同构”示范区1个,产业强镇3个。培育产业发展核心经营主体200家,开展绿色、有机产品或基地认证60个,构建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体系,使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二)具体目标

1.优质强筋小麦产业

——绿色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020年——2025年,分别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面积28万亩、30万亩、35万亩、38万亩、40万亩。开展优质强筋小麦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定,2020——2025年绿色食品小麦原料基地认定面积分别达到8万亩、20万亩、50万亩、50万亩、90万亩,到2025年,有机食品原料基地认定1万亩。

——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打造文留、户部寨等乡镇优质强筋小麦精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扩大面粉、面条(叶)生产规模,新上馒头、包子、胚芽粉、淀粉、糕点等加工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2021年争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2023年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2025年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产品市场品牌建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力争5年内完成绿色食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争创省级农产品品牌5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2个,争创省级以上区域农产品品牌1个。完善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开展多业态产品市场营销,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优质花生产业

——绿色原料基地建设。扩大花生种植面积,2020——2025年,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15万亩、20万亩、25万亩、30万亩。开展优质花生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认证,2020-2025年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定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5万亩、8万亩、10万亩、20万亩。2025年有机食品原料基地认定1万亩。

——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打造八公桥镇花生精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新建花生钛、花生红衣、花生蛋白饮料、休闲食品等生产加工项目,并以此为核心地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2021年争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2023年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2025年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产品市场品牌建设。力争5年内完成绿色食品及基地认证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争创省级农产品品牌2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1个;建立省级水平花生生产与加工研究院,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花生产业技术研发高地。

3.优质瓜菜产业

优质瓜菜产业主要以辣椒、丝瓜、莲藕、西甜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提升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

——2020年在原有66个百亩以上瓜菜农业园区基础上发展到70个以上,新发展设施蔬菜、瓜类生产基地2000亩,建设瓜菜集约化育苗工厂一处,推广集成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名优新品种,实现四季批量育苗,全面提高育苗质量和数量,提高种苗县域供应能力,带动发展高效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打造千亩以上现代瓜菜农业园区3个。

——2021年百亩以上现代瓜菜农业园区达到80个,面积达到8万亩,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蔬菜标准化园区1个。

——2022年争创1个国家(或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取在濮渠路现代农业示范带上打造1个田园综合体。

——2023--2025年每年新发展现代瓜菜农业园区5000亩,新建设施瓜菜基地2000亩,建设50亩以上的现代化育苗场1处,建设产地预冷库1处。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1个。到2025年全县现代瓜菜农业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四、产业规划

(一)优质强筋小麦产业

1.种植基地。按照优质专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生产要求,重点开展优质强筋小麦规模化生产,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繁育地、核心地和示范带。一是建设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主要依托神农种业、绿丰种业、五星种业等企业,在鲁河、五星、子岸等乡镇建设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繁育基地2万亩。二是建设金堤河流域强筋小麦核心生产区。重点以子岸镇、五星、胡状、鲁河、文留、柳屯、清河头、户部寨等乡镇为主,打造优质强筋小麦核心生产区,其中以清河头乡大勇种植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为依托,在清河头、柳屯、户部寨等乡镇建设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食品小麦原料生产基地1万亩;以鲁河镇农家福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依托,在鲁河、文留等乡镇建设绿色富硒强筋小麦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以胡状镇泽林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依托,在胡状、五星等乡镇建设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万亩;三是建设优质强筋小麦示范带。重点沿106国道、209省道、307省道建设优质强筋小麦示范带。在核心区、示范带之外的区域,辐射带动发展优质强筋小麦集中连片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为全县更大规模的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2.加工基地。主要围绕优质强筋小麦精深加工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小麦生产与加工综合效益。重点建设四大加工基地,以龙祥食品为依托,在户部寨镇打造小麦——小麦面粉——面条、小麦淀粉产业链,扩建小麦面粉生产线1条,日加工能力达到500吨,新建面条生产线2条,日加工能力达120吨,新建小麦淀粉生产线1条,日加工淀粉 200吨,谷朊粉 60吨;以豫航面粉、慧康食品为依托,在文留镇打造小麦——面粉——面叶——面条——馒头(包子)产业链,扩建小麦面粉生产线1条,日加工能力达1000 吨小麦;新建面条生产线6条、馒头生产线1条,凉皮生产线8条,日加工能力分别为面条(叶)380 吨、  馒头25吨、凉皮100吨、面筋15吨;以鲁河镇农家福合作社为依托,新建绿色富硒石磨面粉、挂面、馒头生产线各1条,日加工能力分别为100吨、20吨、20吨;以凯利来食品为依托,在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糕点等休闲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建设凯利来食品二期工程,新建糕点生产线9条、休闲食品生产线8条、油炸膨化生产线4条,年产烘烤类及蒸煮类糕点28800吨、挤压膨化系列食品12000吨、休闲食品系列12000吨。

3.市场物流。加大优质强筋小麦原料、面制品仓储及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主要在濮阳开州现代物流园设立农产品原料、成品仓储专区,建立农产品市场物流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检中心。同时依托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其所在地新建1万吨小麦仓储库4个,建立10个优质强筋小麦临时专储点。

(二)优质花生产业

1.种植基地。一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1∶10的比例建设原种、良种繁育基地,以八公桥镇、郎中乡等乡镇为主,建设原种生产基地2000亩、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实行花生良种溯源生产供应,提高集约供种能力,确保定期更新品种。力争到2025年,花生核心产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统供率达到99%以上。二是花生核心区建设。主要以八公桥、梁庄、郎中、渠村、习城、梨园、白罡等乡镇为主,打造重点沿黄滩区传统食用加工型和106国道两侧优质高油型2个核心产区,逐步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市场优势的优质专用花生产区。三是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优质花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优质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7个,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标准化出口花生示范基地2个,种植10万亩;以沿黄乡镇黄河滩区为重点实施区域,建设优质油用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种植15万亩;以106国道、省道222两侧为重点实施区域,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带。

2.加工基地。主要围绕优质花生精深加工做文章,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花生生产与加工综合效益。重点以训达粮油公司为依托,打造花生——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钛、花生露等产业链条;以为农农业公司为依托,打造花生——保健花生油、花生红衣、花生休闲食品等产业链条;到2025年花生产业年产值30亿元,年利润1.5亿元。

3.服务体系。依托训达粮油公司,建立食用油物流配送中心、花生油市场信息中心。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建立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设立河南省花生研究院。建立全国一流的花生生产与加工实验室。

(三)优质瓜菜产业

1.辣椒产业。以国宏食品、连稳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为龙头,以庆祖、子岸等乡镇为核心地,发展优质辣椒生产基地5万亩。延长产业链条,扩大辣椒酱、辣椒粉、火锅底料、调味品、豆瓣酱等辣椒制品的生产,创建国家级庆祖辣椒产业强镇。到2025年,辣椒产业年产值2.5亿元,年利润1.4亿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20个,辐射带动农户3200户,户均增收375万元。

2.丝瓜产业。以慧升种植合作社、齐庄开心农场等经营主体为龙头,以文留、梁庄、白罡等乡镇为核心地,发展大棚丝瓜种植面积1万亩。在文留镇建立丝瓜市场冷链物流中心,打造文留丝瓜小镇。到2025年,丝瓜产业年产值2.5亿元,年利润1.8亿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30个,辐射带动农户850户,户均增收9.5万元。

 3.莲藕产业。以海通乡荷花莲藕种植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为龙头,以海通、庆祖、渠村、王称堌、白罡为核心地,全县发展莲藕种植面积2万亩。开展藕粉、莲子、藕叶茶等莲藕制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莲藕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休闲、娱乐、观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到2025年,莲藕产业年产值1.28亿元,年利润0.8亿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20个,辐射带动农户200户,户均增收1.6万元。

4.西甜瓜产业。以郎中乡德甫种植合作社、柳屯吉村西瓜种植基地等经营主体为龙头,以郎中、柳屯、渠村、八公桥、子岸、胡状、梁庄等乡镇为核心地,全县发展西甜瓜种植面积4万亩,其中塑料大、中棚种植面积3万亩。加强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技术合作,建立全省西甜瓜科技示范基地,主推厚皮网纹甜瓜众云系列、绿宝、彩虹西瓜等优良品种。到2025年,西甜瓜产业年产值1.92亿元,年利润1.15亿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30个,辐射带动农户1100户,户均增收3.6万元。

 5.食用菌产业。以天耕农业、明奎种植合作社、雨田食用菌等经营主体为龙头,以子岸、胡状、鲁河、白罡、文留、王称堌等乡镇为核心地,发展杏鲍菇、双孢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依托天耕农业扩大杏鲍菇种植规模,采取“公司(五统一)+农户(一分)”合作模式,建设200栋“移动出菇房”,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力扩大一倍;投资3600万元建设日产60000万袋菌包加工基地;投资5000万元引进先进深加工工艺和生产线,逐步进入食用菌的深加工领域,从盐渍、罐头、即食食品等多方面做好食用菌精深。以文留镇为核心地发展木耳产业,建设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建设菌种生产线2条、菌棒生产线2条、木耳丝等木耳制品加工生产线3条、有机肥生产线1条,打造中国木耳第一小镇。根据生产与市场需要,建立胡状、文留、王称固、鲁河等3个食用菌市场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县发展食用菌12000万袋,其中杏鲍菇、双孢菇、香菇、木耳分别为5000万袋、1500万袋、500万袋、5000万袋,年产量分别为17000吨、6000吨、1700吨、18000吨。食用菌产业年产值30000万元,年利润18000万元,参与农业经营主体30个,辐射带动农户2200户,户均增收5万元。

 五、 重点工作

(一)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行动

 一是提升基地生产条件。优质强筋小麦、花生产业根据现有生产条件,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托管)500亩以上地块,全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全面提升田间道路、排灌沟渠、水利和电力设施;优质瓜菜产业重点对100亩以上的园区,利用涉农项目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全面提升种苗繁育、大棚设施升级改造、节水灌溉、园区道路等生产设施,提高园区现代化生产水平。二是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依托农业植保合作社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10个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把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集成融合为综合配套的技术服务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和农业绿色发展。到2025年,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同时依据多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针对不同区域、种植模式,结合土壤养分,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进度,到2025年,力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3%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提升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三是生产技术标准化。抓紧完善修订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产业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在三大产业的核心生产区全面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产品产地标识、食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二)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

一是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以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产业为核心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融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对现有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改扩建,提升加工工艺,扩大产品产能,2023年底完成龙祥食品面条加工二期、慧康食品面条三期、凯利来休闲食品二期、训达高端食用油、国宏辣椒加工二期、天耕农业杏鲍菇初加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高我县传统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市场化、产业化研发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引领农业产业向“高端、高值、高效”的现代化方向发展。重点围绕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产业,开发绿色主食产品、果蔬制品、高端食用油、个性化休闲食品,重点建设中央大厨房、花生生物制品、花生功能性饮料、富硒面制品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积极谋划、包装一批符合濮阳实际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立项目库,积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三链同构”、产业融合等国家、省级重大涉农项目。通过3-5年努力,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家、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要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加工+科技”等模式,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积极谋划建设以龙祥食品公司为龙头、以文留镇为核心地的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园;以训达粮油股份公司为龙头、以八公桥镇为核心地的优质花生产业园;以国宏食品公司为龙头、以庆祖镇为核心的优质辣椒产业园;以天耕农业公司为龙头、以胡状镇为核心地的优质食用菌产业园。按照产业园定位,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有力措施,引导本地或外地的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和有市场、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入园投资创业,实现产业链条式拓展,强化不同类型企业和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把园区作为企业间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有效载体。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2个、市级3个。

(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一是打造产业领军企业。支持训达粮油、龙祥食品、国宏食品等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兼并重组、整合上市等方式,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开展跨区域、二三产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同时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展种养加工结合型、农产品加工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等多种模式试点,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到2025年,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二是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指导服务、财政奖补、信贷支持等措施,重点培育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引导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管、土地托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开展农机作业、节水灌溉、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活动,提升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水平。 2025年,新增国家级示范社、家庭农场10家,省级示范社、家庭农场20家,市级示范社、家庭农场50家。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创新“订单农业、联建基地”新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形式,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的利益联结关系。通过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社或入股的形式,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形成健康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行动

一是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围绕优质强筋小麦、花生、瓜菜产业,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到2025年,绿色食品认证50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二是加大品牌创建。鼓励创建企业产品品牌,深度挖掘强筋小麦、黄河故道花生等农产品的核心价值、独特价值及文化内涵,从品质、功能、外观、包装等等方面进行整体打造,争创国家、省级农业品牌和市长质量奖、省长质量奖。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争创省级区域品牌5个,国家级区域品牌2个。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品牌农产品追溯管理,建立农资监管、农产品追溯和监测数据“三大平台”,逐步实现品牌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全程来源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查。

 (六)市场物流体系构建行动

一是建立农产品市场物流综合园区。依托濮阳开州现代国际物流园,建设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专区,设立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农产品质检中心、农产品运输信息中心,加强与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对接,为我县农产品外销提供一条龙服务。二是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现有电商资源,积极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知名品牌等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实现互联网线上平台交易与线下销售网点的“天地对接”。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流通”营销工程,推广“基地+互联网+社区直供”、“批发市场+互联网+宅配”、线上认养、农业众筹等模式,开展多形式农产品市场营销,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实施产品物流畅通工程。推动农业、商贸、供销、邮政、交通等部门资源,促进资源互联互通互用,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着力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组织。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产业和核心企业制度,做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县级领导专抓、专管。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都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二是明确责任。建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责任机制,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将五年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通过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实绩考核,层层抓好落实。三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工作中遇到问题及重大事项开展会商、研究,从全县大局谋划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要组织相关单位和乡镇走出去,学习考察先进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产业高水平发展。       

(二)创新投入机制。一是财政资金支持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产业奖补资金2000万元,以后每年按5%予以递增。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意见,根据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大力支持绿色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冷链物流、技术研发等重点环节。按照“渠道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建立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机制,将每年的涉农项目资金都用到全县确定的3个主导产业上,其他产业原则上不提倡、不扶持。在资金的使用上,以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以扶持农户为辅。二是金融支持机制。建立由金融管理部门牵头的涉农金融贷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农信担保、农业保险等部门与银行部门合作。加大协调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金融支持“三农”政策,督促农业银行、农发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灵活确定承贷主体和授信方式,适当延长本息偿付周期,拓展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机具、厂房、农产品、存货、订单、保单、仓单、现金流、应收账款、农业专利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质押贷款,简化涉农贷款程序,扩大“三农”贷款规模。三是农业保险支持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四是农业招商机制。根据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科学细化农业产业招商具体优惠政策,围绕“ 三大产业”建设,谋划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搞好农业项目推介洽谈活动,有针对性进行招商引资,重点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鼓励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进行资本扩张和资产重组,打造精品农业。

(三)强化科技支撑。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为载体,以农技推广区域站为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基地为示范点,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校的沟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招引更多的农业院校到我县建立试验站、研究所、示范基地、专家小院、科技示范村等,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创建省、市级花生、小麦技术研发中心,提升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创新科技服务方式。鼓励农技人员到乡镇、村、企业、园区等农业农村生产一线挂职、兼职服务。尝试在乡镇、村建立农技推广特岗制度,每年选聘一批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服务现代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整合农业、人劳、扶贫、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学历教育培训,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定期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主要负责人赴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交流培训。

(四)建立考评机制。建立科学高效工作考评机制,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各乡镇目标考评体系,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督查督导,建立工作台账和日常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实行周督查、月汇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强考核激励,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收藏】 【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