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发布于:2020-01-03 19:51)


近年来,濮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全县建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文化体育广场、宣传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拥有20个乡镇文化站,650所各类农民文化大院,1005个农家书屋,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河南十大文化强县”。

(一)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显著。近年来,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全县20个乡镇99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互联网接入。建成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各类农民文化大院650所,“农村书屋”1005个,开发修建各类历史文化景点10多处。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文化场馆为龙头,20个乡镇文化站为主体,农民文化大院和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景点为点缀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使全县文化阵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先后均被命名为市级先进文化乡镇,其中,柳屯镇、文留镇、城关镇、庆祖镇、五星乡、鲁河镇六个乡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西辛庄文化大院、红旗居委会文化大院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城关镇民生和红卫两个居委会社区被命名河南省先进文化社区。清河头乡娄昌湖村创建为省级特色文化村,清河头乡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县、乡(镇)、村文化阵地,坚持以乡(镇)文化站为纽带,以农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个体文化专业户为补充,形成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一是突出搞好民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均组织举办迎新春义写春联、美术书法摄影展及迎新春文艺晚会、全县民间文艺汇演、城隍庙元宵节灯谜展、玉皇阁民间艺术展演、云龙街灯会、鳌山灯会、瑕丘古庙会和挥公园文化游园艺术节等,为全县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节日氛围。二是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抓好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等,利用“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与相关单位、协会联合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全县上下形成了红红火火的“大文化”工作局面。三是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每年都坚持举办“欢乐中原·魅力濮阳”系列广场文化活动,包括广场文艺晚会、戏曲晚会、电影放映周、歌咏比赛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体活动,每年均组织活动10场以上,尤其是今年组织开展的“欢乐中原魅力濮阳”广场文化活动近20场。四是认真抓好精品文化活动。围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活动,认真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全县998个行政村每年完成放映公益电影11640场,保证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坚持每年送戏、送杂技下乡演出1500余场,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几年来在城区内建立了文化活动点13个,乡镇活动点21个,文艺队由原来的38个,增加到120个,人数也增加了8000多人,活动场地遍布城区境内,有健身操、木兰扇、太极拳、健身舞、木兰剑等,基层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历史文化资源初步开发。濮阳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素有“中华龙乡”、“帝舜故里”、“颛顼遗都”、“张姓起源地”、“澶渊盟城”的美称。濮阳县充分利用本地的丰富文化资源,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整体规划,对现有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工程、建筑、街道进行修缮。投资2000多万元,对以中心阁为中心的明清四街进行了包装改造,并整修了御井文物景点、八都坊等旅游景点,使中心阁步行街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用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旅游品位,以张姓始祖源于濮阳为依托,大力开发姓氏文化旅游景点,对张姓始祖挥公墓祠进行开发、整修和扩建,并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建成了集休闲、游玩、寻根祭祖于一体的千亩森林公园,并先后组织开展了寻根谒祖活动、张姓始祖挥公受封纪念大会、世界舜裔联谊大会等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张姓华人华侨,极大地提高了濮阳县的知名度,已成为濮阳县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和亮丽名片。

(四)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城乡文化活动场所众多,文化产业门类齐全。目前,有旅游景区(点)10处(其中国家AAA级景区一处,AA级景区二处)、KTV厅16家、印刷、打字复印36家、音像图书销售57家、文艺培训5家、专业文化艺术团体3家、网吧76家,影剧院1座,游艺娱乐场所3家,数字电影放映队49支,文化产业年产值1.2亿元。濮阳龙陶工艺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五环瓶》被评为 “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该公司被确定为全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全部打破大锅饭走向市场求生存,现已基本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主动向市场求发展、要效益。目前,县三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收入均在60万元左右。县杂技产业根据市场需求,与国内知名演出公司和旅游景点合作,精心编排杂技节目,组成多个表演队,分别在深圳、广州、东莞、南京等大中城市固定演出,以及到国外城市巡回演出,年收入600余万元。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我县共有93个项目被列入各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体包括:国家级2项(大平调、大弦戏)、省级9项(大平调、大弦戏、白堽二夹弦、茂家状元红酒酿制技艺等)、市级36项( 挥公传说、木笔书画、刀笔书法等)、县级136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3人、省级11人,市级48人。

 



收藏】 【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