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情概况
(发布于:2024-12-24 08:40)
濮阳县是濮阳市人口、面积第一大县,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辖12镇8乡2办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980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123.6万人,常住人口93.1万人,耕地面积128万亩。黄河流经县境61公里,涉及7个乡镇、13.7万人、21.8万亩耕地,滩区面积217平方公里。近年来,濮阳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深入实施制造业倍增行动,全力以赴拼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1-9月份,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60.8亿元,增长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7亿元,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亿元,增长7.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9.6亿元,增长5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2.9亿元,同比增长5.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万元,同比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1亿元,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南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荣获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对外开放先进县、生态示范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民营经济示范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首批示范县、平安建设优秀县、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6400多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上古五帝中的颛顼、虞舜及其部族曾在此繁衍生息,开启华夏文明;夏朝时称昆吾国,《礼记》中有“桑间濮上”的记载。春秋时卫国在此建都400多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10年时间在濮阳。战国时期,因城址位于濮水之阳,始称濮阳。秦朝时始置濮阳县,之后朝代更迭,曾沿用“澶渊”“澶水”“澶州” “开州”,民国3年复称濮阳。1987年,在县城西水坡出土仰韶时期的蚌砌龙虎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濮阳因此还被誉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张氏始祖张挥、政治家商鞅、军事家吴起、贤人柳下惠、寿星徐三亭、大商人吕不韦等都出生在濮阳。境内现有“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西水坡、卫国都城高城遗址、见证民族融合的唐兀公碑、记载宋辽“澶渊之盟”的回銮碑4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二、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黄河、金堤河流经全境,水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国家和河南省粮、棉、油主产区,全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2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的腹地,全县油气产量分别占中原油田油气总产量的70%和95%以上。布局有储量110亿立方的文96、文23战略天然气储气库,是我国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工作气量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储气调峰设施。
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县城紧邻市城区,距郑州、济南两个国际机场均在200公里左右。全国第一条重载铁路—晋豫鲁铁路东连京九、西接京广,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已经建成通车。大广高速、台辉高速纵横交织,阳新高速、濮卫高速顺利通车,“井”字形高速路网已经形成。县城路网框架不断完善,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公路,内通外联、多式联运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功创建全省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县。
四、产业集聚,发展动力强劲。按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要求,整合两个产业聚集区成立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集群13个产业链。天顺风叶、塔筒、远景智能风机建成投产,中建材碲化镉、赛能多晶硅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链条协同互补的新兴项目加快推进,形成风电、光伏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风电产业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五大风电基地之一;开工建设巴德富新材料、瑞森石油树脂、浩森戊二醇等一批效益好、支撑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亿秒&大华科技创新中心、科大讯飞豫北运营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业项目由“单打独斗”向“聚链成群”发展。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全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依托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引进科研创新团队6个、科研高层次人才90余人,实现20项新产品、新工艺的产业化,成功创建河南省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